如果说一份深度、颇具前瞻性的研报是一艘船只,带领投资者在纷繁复杂的标的中发现价值;那么,一位优秀、负责的分析员便是掌舵者,承担着把握正确航向的重任。了解分析员、信任掌舵者,或许更有利于发现价值。
本期“走近Analyst”带您探寻中金公司研究部 非银金融及金融科技行业首席分析师姚泽宇 的故事。
“九爷”、“姚老板”、“高三班主任”……这些是同事、下属给他起的绰号,因为私底下他总是乐于组织聚餐、出游;工作中不仅手把手指导组员,还从心态、生活等方方面面鼓励和支持大家。
(资料图)
“社牛”、“纯正的CICC Baby”、“周期中的成长股”……这些是他对自己的概括和期许。从2012年冬天在中金公司研究部开启人生的第一份实习起,他已经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年头。 他喜欢结交这里的每个人,给他人带去正能量,也从他人身上看到更大的世界。 他所研究的非银金融和金融科技板块行情不算火热,但他觉得,一切都是周期, 哪怕在最惨淡的行情里也要心怀希望、夯实自己,争取在下一个机会来临时深蹲起跳。
他是姚泽宇,一位90后首席分析师。 但你从他身上,总能看到超越年龄的成熟和稳重。“可能是因为小小年纪承受了很多压力,衰老很快,很多人看外表都觉得我是一个八零年前后的人。” 他开玩笑式地说。
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这份成熟更多体现在他的心态和工作状态。
为了让自己更快成长,这十年,只要不出差的日子,姚泽宇基本都会在办公室待到晚上十一二点,回家路上也会在手机上做一些第二天的工作计划。“研究没有捷径。能够跨过卖方研究门槛的人都很优秀, 要想建立自己最大的护城河,唯有勤奋。 ”
而在2020年成为非银金融及金融科技行业首席分析师后,姚泽宇深觉肩上的担子又沉重了些。 他坦言,管理团队是工作以来遇到的最大的挑战,“以前觉得每个人都跟我比较相似,每个人都是一个姚泽宇,只是在不同的岗位上做不同的事情。但当我真正开始管理团队的时候,才理解大家是不同的,有着不同的背景和习惯。作为管理者,我们要学会有同理心,关注每个人是否有成长、是否喜欢他所被分配的工作等等。”
所幸, 他的团队拼劲够足,凝聚力够强。 在某机构统计的非银行业报告数量榜单中,中金研究非银团队报告数量位居全市场前列,且深度报告占比很高,他们的研究成果亦得到同行和领导的认可、点赞。
这是一个年轻的团队,更是一支战斗力旺盛的生力军。
以下为采访实录:
Q 能否介绍一下您的过往经历?
姚泽宇: 相较研究部的很多“海归”而言,我算是一个“纯土著”,本硕都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上的是金融学和数学双学位实验班;研究生则在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读的三年制硕士项目,那个项目以“类博士教育”著称。本硕七年我学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和公式,毫不夸张地讲,那时候连做梦都在进行模型推算。尽管有些东西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 但当年那种严格的逻辑训练至今仍对我有很大帮助。 此外我在学校做过两份跟写作相关的学生工作——学院杂志社的社长和学校党委宣传部的记者团团长,所以在写作方面也有一些自己的执念。
我也是纯正的CICC Baby,人生中第一份实习就是在中金公司研究部。 那是2012年的冬天,那会儿经常加班到晚上12点,然后下楼绕办公楼转一圈,吹吹凉风,不困了,再继续上去处理未完成的工作。2016年,我正式毕业,通过校招进入研究部。所以说,中金研究部不仅是我的第一份实习,也是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Q 您是哪一年成为非银行业首席的?
姚泽宇: 2020年。
Q:您应该是研究部最年轻的首席之一,能否分享一下自己的成长经验?
姚泽宇: 虽然从2016年我正式加入研究部算起,到现在不过7年, 但实际上从2012年实习开始,我就一直在卖方这个世界摸爬滚打,至今已经十年了。 早些年我在中金有过四个行业的实习经历,保险、石油天然气、传媒互联网以及金融科技等等。正式入职之后,先是从金融科技做起,再到传统券商、多元金融、保险……目前是负责整个非银金融行业和金融科技行业的研究。
特别幸运一路上遇到很多给予我悉心指导的前辈和可以跟着学习的优秀榜样。 能成为所谓年轻的首席, 一方面要感谢领导们的信任, 愿意给年轻人机会;另一方面,经过十年的历练, 我对卖方研究的工作内容、需要积累的相关技能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认知。 我实习的时候经历过四个行业的研究,这种跨行业研究经历也使得我的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发散。
总体来讲, 我认为研究没有捷径。能够跨过卖方研究这个门槛的人都很优秀,要想建立自己最大的护城河,唯有勤奋。 至少对我来说,勤奋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入职以来,我只要不出差,基本都待在办公室,可能周末会有一天的休息。平均来说,每天会在办公室待到晚上十一二点,回家路上也会在手机上做一些第二天的工作计划。花了非常大的精力在工作上,当然因为热爱,希望自己做得更好,所以也不会感到疲惫。
Q:和部门其他有着20多年从业经历的资深首席交流时,您觉得自己和他们有什么不同?您的优势在哪儿?
姚泽宇: 和各组老师交流下来,应该说更多是看到了我的劣势,因此我想多聊聊我的不足。相比于一些有着海外学习和工作背景的老师,我在国际化客户服务能力这块有所欠缺;相比于长期耕耘在宏观领域的经济学家们,我对整个宏观金融体系的思考肯定也要比他们薄弱一些;相比于各个行业干了快20年的首席和管理层,我在经验、大局观、领导力上都有待向他们学习;包括中后台的老师,也都很优秀,负责质控的老师在搭模型上的能力比我们可能都要强一点等等。
要说有什么优势,我觉得也不算优势,只能说独特的地方,就是相对年轻。 我和我的团队成员都相对比较年轻 ,拼劲儿足,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比较强。
Q
您刚刚提到团队成员都比较年轻,我们了解到非银团队取得的成绩还是不容小觑的,多次在第三方评选中获得第一的荣誉,您怎么评价自己的团队?
姚泽宇: 用我2022年12月31日晚上给我们团队发的跨年微信来说, 我为我的团队感到骄傲。 过去一年,我们基本上出色地达成了目标。更关键的是,大家都在进步,都得到了一定的成长,这点很好。我们团队因为年轻,所以 战斗力是非常强的,整个团队都比较拼搏。 当然需要学习和补短板的东西也有很多,但总体上 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之间的配合也会更加默契。
Q:您说团队战斗力比较强,这方面可以举个例子吗?
姚泽宇: 日常来看的话,我们人均覆盖的公司数量、深度报告质量应该都比较高。之前有机构做了一个榜单, 我们的报告数量在全市场非银行业领域名列前茅,深度报告的占比也很高, 我们的研究成果也获得了一些同行的认可和点赞。
Q:您刚刚也提到团队凝聚力比较强。作为组长,平时您在这一块是如何去团结大家的?
姚泽宇: 从私心的角度出发,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小胖子,想锻炼,想有一些业余活动。但因为自己在锻炼这件事上毅力不够,所以比起一个人去健身房,更喜欢喊上一批人一起,这样会很有干劲。平时我会组织大家一起打打羽毛球,也会请大家聚餐或者去环球影城之类的。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彼此在生活中的状态,让人能够更加立体。 以我为例,我在工作中其实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形象,通过组织活动,可以和大家敞开心胸聊一聊,无论团队成员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遇到问题,我都愿意尽我所能提供帮助。
我也经常鼓励大家要乐观,要始终怀有希望。因为我们的工作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一方面非银领域覆盖内容多, 我们的研究领域从传统的券商、保险拓宽到整个资本市场(比如券商、期货交易所、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机构、金融信息数据服务等)以及多元金融的服务(比如支付、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租赁、金控等),研究的标的也从中国的优质资产走向了全球的优质资产。加上这两年板块行情又不太好,所以要经常鼓励大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另一方面, 我们不仅要服务二级市场、完成派点的考核,还要服务国家战略和公司内部的双基六柱。 此外,由于我们研究的是非银金融领域,这里面恰好包括券商,所以有时候也需要支持公司的战略研究,压力还是挺大的。
我们团队的人经常 形容我像一个高三班主任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团队里很多小伙伴是校招进来的,缺乏经验,需要我手把手教,心态上也要鼓励他们。当然光靠我一个人不行,还需要已经懂的人可以去帮扶还不懂的, 比如我们团队的蒲寒老师帮忙做了很多指导工作,在内部形成互帮互助的传帮带氛围。
Q:管理团队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挑战?
姚泽宇: 当然有,我自己是一个self-motivated的人。我想要继续往前提高一步的时候,会加倍努力。以前我觉得每个人可能都跟我比较接近,每个人都是姚泽宇,只是在不同的岗位上做不同的事情。 但当我真正开始管理团队的时候,才理解大家是不同的, 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习惯,所以你要学会有同理心,要关注每个人是否拥有获得感,有成长,喜欢他所被分配的工作等等。
开玩笑地说,小小年纪需要操心很多事。虽然我才30岁出头,但衰老得很快,很多人都觉得我是一个八零年前后的人。
不过也比较幸运,我们团队还是给力的,领导们也给了我们足够的耐心和信任。
Q
如您所说,研究非银行业压力比较大,从您个人角度出发,成为好的非银行业的分析师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姚泽宇: 一路走来,我总结勤奋还是最重要的。 能进入卖方研究的人,学历、基本功都差不多,要想拉开差距,做得更加突出,就得靠勤奋。包括我招人的时候也发现,大家基本条件差不多,所以重点会看这个人能不能吃苦,愿不愿意学, 哪怕基本功薄弱一点,只要有决心有热情就可以一起开创事业,我坚信所谓的“人定胜天”。
但这几年我慢慢发现,光靠勤奋可能不够,做非银行业的分析师可能还需要具备其他方面的能力:一是 一定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 ,因为我们所研究的领域都是跟金融体系相关的;二是具备 会计学方面的知识和较好的英语能力、写作能力 ;最后需要有 一定的感知力 。 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不像实体商品,它是一种比较虚拟的体验,所以上手的门槛相对会高一些。我们既不能只从微观去切入,也不能只从宏观上去理解,而是要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相结合,这是非常难的。
Q 最后一个问题,您觉得生活中的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姚泽宇: 应该说 工作中,我是一个非常有危机感的人 , 会笨鸟先飞,严格要求自己和团队。 生活中,则是一个考虑周全的 人, 有点讨好型人格,喜欢组织活动,希望能结识更多的朋友,和大家坦诚相待。
我挺喜欢社交的。以前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有所谓的“社交恐惧”,我觉得社交不是很轻松正常的事吗?后来发现,可能只有我是不正常的(笑), 我有一点“社牛”。我希望自己能够把一些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朋友, 大家都能够阳光快乐;也希望可以从其他人身上学到东西。 其实你结识的人越多,就越能够看到更多的东西,然后学会理解不一样的世界,对人生的思考也会更加全面。
我一直认为大家不仅要有工作上的交流和思维上的碰撞, 也要学会在生活中品味别人的人生,提高自己的阅历。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消除自己的优越感,欣赏到更多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会珍惜自己的现状。因为每个人都会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者苦难,了解这些后,才不会自怨自艾,而是懂得珍惜。
比如大家看我的经历,好像挺顺利的。实际上,我所研究的行业行情比较波动,也坐过冷板凳。但我喜欢辩证看问题, 比如行情惨淡的时候也是一种机会,因为我可以夯实自己,修炼内功。 这样的话,在下一次行情到来时,就能深蹲起跳。在我看来, 工作也好,人生也罢,是没有低谷的,只有蓄势待发。 我们人就跟股票一样,一切都有周期,要做的是努力让自己成为周期中的成长股。
法律声明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订阅者如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中金公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中金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仅面向中金公司中国内地客户,任何不符合前述条件的订阅者,敬请订阅前自行评估接收订阅内容的适当性。订阅本公众号不构成任何合同或承诺的基础,中金公司不因任何单纯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金公司的客户。
一般声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中金研究网站(http://research.cicc.com)所载完整报告。
本资料较之中金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或价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中金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中金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中金公司可能与本资料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订阅者应当考虑到中金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资料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与本资料相关的披露信息请访http://research.cicc.com/disclosure_cn,亦可参见近期已发布的关于相关公司的具体研究报告。
本订阅号是由中金公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中所有资料的版权均为中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
中金 • 走近Analyst | 姚泽宇:人生没有低谷,只有蓄势待发
如果说一份深度、颇具前瞻性的研报是一艘船只,带领投资者在纷繁复杂的标的中发现价值;那么,一位优秀、负责的分析员便是掌舵者